close

  ■新華社記者 鄭天虹 袁汝婷
  近日,中南大學校長透露教育部將取消“211”“985”工程建設。這一消息後雖被教育部否認,但引發了全社會對“211”“985”工程的再次關註。
  已經走過了近20年曆史的“211”“985”工程,雖然在促進中國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於“211”“985”在獲得國家科研經費撥款、學生就業方面的“含金量”越來越大,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未來走向值得關註。
  兩個工程成高校“貧富分水嶺”
  “211工程”、“985工程”分別是國家在上個世紀末先後提出的高校重點建設工程,目前總共有112所高校進入“211”,僅有39所高校“上榜”“985”。
  事實上,兩個工程不僅給高校划出了“三六九等”,更決定了大學的“貧富”——它的背後就是教育經費撥款。
  這從各級政府財政撥款占高校科研經費的比重中可見一斑。2013年,作為“211”“985”序列的清華大學科研總經費最多,為39.31億元,財政撥款為27.75億元,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經費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學,4.6億元中僅有26.1%為財政撥款,約1.2億元,兩者科研經費所獲的財政支持相差23倍多。
  然而,各高校對“211”“985”的爭奪卻天然不在“同一起跑線”。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是廣東就業率最高的高校之一,高考錄取分數線也在不少“211”高校之上,卻不是一所“211”高校。其原校長徐真華告訴記者:“我們從未申報過‘211’,因為我們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當時,‘211’入圍要麼是部屬院校,要麼各省只能推薦一所省屬院校,我們既不是部屬,也沒進入省里重點培養的視野,先天沒有機會。”
  評選強調“平衡”“經濟實力”
  錶面上,“211”評審主要指標有學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科研、師資、研究生規模等,實際上卻受很多與“辦學水平”無關的因素影響,如經濟實力,學科地位,以及行政思維中的平衡主義、貪大求全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哪個地區的經濟實力強,爭“211”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比如全國其他部屬師範類院校都進了“211”,僅有一所地處西部的院校沒進,原因卻僅僅是因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後。
  儲朝暉還介紹,由於是行政主導下的資源配置,所以申報評審過程又同時存在很強的“平衡思想”——哪一個行業有了“211”重點學科,其他行業也得有; 某一個地區有了“211”,就要考慮其他地區,“並不完全按學術標準,一些不夠條件的也拿到了‘211’。”
  為了能上馬“211”,符合各項指標,不少高校是採取了“運動式”突擊戰:上馬基建項目,增加學科專業,招兵買馬挖“老師”。“惡性競爭”手段也相當普遍。儲朝暉說,有一些學校為了評上“985”“211”,從其他高校挖了很多師資。“如南京某一所高校為了參評,挖了很多江西、安徽的老師,哪怕對方會違約,也重金挖走了很多人。挖了這些老師以後,人事檔案不給沒關係,另外建檔,以至於鄰省高校人人自危。這種現象比較普遍,破壞了整個高等學校發展的生態。”
  期待“985”“211”改革
  一些高校即便有了“入圍”參評資格,也需要“跑部錢進”拿項目。廣東省政府督學鐘院生說,由於專項資金不是採取公開競爭的分配方式,更沒有社會的廣泛參與和監督,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長官意志,專家依據上報材料評審,封閉運行,有尋租空間,所以很多高校在北京都設了“資金辦”,“跑部進京”爭經費。跑到了的學校錢越來越多,其它學校則錢越來越少,惡性循環,加劇分化。
  另外,由於有“985”“211”的存在,導致一些招聘單位以此作為“門檻”設限招聘大學畢業生,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
  教育專家指出,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高校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萬馬奔騰。因此,有比較濃重的行政干預色彩的“985”“211”,在現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阻礙中國高校在一個公平環境中良性競爭、協同發展的“負能量”。
  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上已經基本完成使命的“985”“211”,未來如何更契合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之路,如何調整和改革,不至於淪為“沉睡的規定”,值得人們期待。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  (原標題:211 985 “金帽子”有多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q86wqwq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